关于印画册书籍印刷的起源
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也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出现于商代龟甲和兽骨上,以龟甲和兽骨形态而定,纵向成文,每列字数不一,字的大小不同,字体形状不标准,且笔划风格各异,横不成行。后来虽然在陶器、石器、青铜器和碑上多有出现,但也与书籍形态相去甚远。
同一时期古埃及也有文字出现—古埃及人的石碑文,将文字刻在黏土压制的黏土版上再烧制成书。可见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制约,人们虽然有意识地保存记录,也只限于现有的材料和工具上。《韩非子·喻老》写有“周有玉版”,记载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特殊的材料书写或刻划文字了,因为它的材质特殊且罕见,故用量并不是很大,大多供应给上层阶级。
我国可以称得上书籍的是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用竹片和木片做的“简”。竹子和木头是常见易得的东西,在当时造纸术和印刷术尚未发明,为了寻找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将竹子和木头削成长片,用毛笔在上面书写,由于墨水容易下流
所以将字的横向笔划写的比较粗,这样就不容易笔划混淆了,如果出错就用小刀刮去重写,也减少了失误的概率。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
一册
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现在表
示书的数量的
“册”字
,
便是一个象形字
,
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与此同时,欧洲盛行古抄本,也是受当时既得材料的限制,材质多是树叶、树皮
等。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写在丝织上的书
,
被称作“帛书”
,
比竹木简书轻便
,
而
且易于书写,但在当时丝织品价格昂贵,所以帛书的数量很少。东汉造纸术的发
明
,
使得我国书籍的传播更为广泛
,
纸书方便、灵活、易写、便于成册、造价较
便宜
,
被大多数人接受
,
成为各阶层人们使用的工具
,
也方便了文化的传播和历
史的记载。纸书流传至晋朝
,
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
成为至今我国书籍文
字和图像的载体。
古时的书籍设计形式由其代称即可知晓:青简、韦编、青编,都是指“简”,因其大都以青丝编成册,故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虫蛀,常用“芸香”放入书中,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缥”“缃”是古人常用来制作书籍封皮、封套的材料,“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因此“缥缃”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由此可见,古代的书籍装帧设计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组合和保护,所用材料大都是可见即得的。我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书籍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东汉纸的发明,创造了制作书籍的材料:隋唐发明的雕版印刷术解放了人力的同时加速了书籍的成型,并一直沿用至今。印刷术把人们从繁重的手工抄写中解放出来,将书稿成书周期缩短的同时也提高了书籍的质量,促进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至此,书籍的装帧形式在变化发展中几经演进,先后出现卷轴、经折、旋风、蝴蝶、包背、线装、简装及精装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