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画册印书籍的基本概念
关于书为何物这个问题,人们曾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精辟论述,如书是阳光书是雨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对书的生动的描述,几乎随处可见,人所共知。但是,究竟该怎样具体理解书的内涵呢?辞书对“书”的解释是:“装订成册的著。
而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明确晓畅的阐述叶老在《书·读书》一文中说道:“书是什么?这好像是个愚问,其实应当问。书是人类‘经验的仓库’。这样回答好像太简单了,其实也够了。如果人类没有经验世界上不会有书。人类为了有经验,为了要把经验保存起来,才创造字,才制作书写工具,才发明印刷术,于是世界上有了叫作‘书’的那种东西。历史书,是人类历代生活下来的经验。地理书,是人类对于所居的地球的经验。物理化学书是人类研究自然原理和物质变化的经验。生物博物书,是人类了解生命现象和动植诸物的经验。
说不尽许多,不再说下去了。把某一类书集拢来,就是人类某一类经验的总仓库。把所有的书集拢来,就是人类所有经验的总仓库。”恩格斯说:“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而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文字“应用于文献记录”而形成的各类书籍的功劳。由此可见,书并不是一座死的仓库,而是传递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活的阶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聚合无数的智力成果,完成了许多伟大的创造,并使这些创造不断完善,图书也不例外。
在中国,图书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三千五百多年了,其中人们投入的心血和劳力,更是无与伦比的。图书经过改造,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大体上来说,书籍发展的历史,有其脉络可循。最早人们的交往,是凭借手势和音量来完成信息的交流,达到交往的目的的。其后,随着经验的累积,一些音节就被固定下来,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于是人类开始结束有声无言的时代,迈入到有言无文的社会。在语言的基础上,人们的意愿或者经验都得以传递并流传,这种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与日后图书的功能就很相近了。但是,这种口传心授需要很好的记忆力,人类的记忆终究有限,因此人们又发明了很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结绳。“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同时依靠结绳的松紧多寡,还涂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思,这种又可以称之为“绳书”“绳书”可以流传,可以长期保存,比单纯的口传心授,自是强了不少,但是结绳样式有限,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之后便不能满足记事的需要了,于是人类再逐渐改进“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种从图画到文字的演进,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里程碑。
从甲骨金文到小篆隶书,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字体逐渐确定下来,供人们应用。文字的出现,为图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开始逐渐将文字书写到各种材料上,便于存储和流传,这样,书籍就正式产生了。现存最早的“书”是西元前3200年古巴比伦人用楔形文字刻成的泥板“书”。后来约于西元前3100-2884古埃及人将纸草做成长条状的“卷轴”,将象形文字纵列写在卷上,此种卷书一直用到罗马时代。而中国最早的书籍是把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到了殷商晚期,人们又开始在青铜器上刻铸铭文。青铜是红铜与锡、铅的合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青铜器在很多时候都是为了纪念某事而铸。因为甲骨和青铜具有不利于传播、携带、阅读的缺点,为了改进这些缺点,西周形成时,人们尝试把文字写在竹条木片上,这就是“简策”。而现在最普遍使用的书籍材料纸,早在西汉初年就有发明,扩大生产是在东汉的蔡伦改进、推广之后。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写本盛行。可以看出,伴随人们对书籍材料的开发,以及印制过程中使用到的不同的工艺,书籍形态也经过了无数的演变和改进。
印画册印书籍的基本概念
综合以上的论述和书籍的发展,可以给书籍下这样的一个定义:将一定的信息以文字或者其他形式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通过这种信息和载体的结合,来实现记录知识、传递经验或者信息交流的功能,具有以上的特性的即可以称之为“书”。书是汇集信息并传达给他人的媒体,有了书的存在,人类的千年文明得以流传四海,而后人根据前人留下的经验教训,才能够避免很多的错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